中國(海南)南海博物館,這里既是海南漁民經營開發(fā)南海的主要出發(fā)港,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。下面小U就帶你了解一下“南海博”。
中國(海南)南海博物館位于瓊海潭門中心漁港,距離博鰲亞洲論壇會址9公里,館建筑由華南理工大學何鏡堂院士擔當設計,融合現代美學風格與中國文化元素,取義“絲路逐浪,南海之舟”。
目前,館內有基本陳列《南海人文歷史陳列》和《南海自然生態(tài)陳列》,專題展覽《八百年守候——西沙華光礁I號沉船特展》和《探海尋蹤——中國水下考古與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》,臨時展覽《龍行萬里——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龍泉青瓷》,充分展示南海人文歷史、自然生態(tài)、文化遺產保護以及我國與南海周邊國家的經貿交往、文化交流,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(qū)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。
中國人民在南海的活動已有2000多年歷史。中國最早發(fā)現、命名和開發(fā)利用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,最早并持續(xù)、和平、有效地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行使主權和管轄。
唐宋以來,中國政府將南海諸島納入版圖,設府管轄;設置水師,巡海守衛(wèi);擬定地名,持續(xù)管理。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,日本在侵華戰(zhàn)爭期間非法侵占中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。第二次世界大戰(zhàn)結束后,中國政府恢復對南海諸島行使主權。新中國成立后,中國政府進一步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實施管轄,南海建設日新月異。通過三沙島礁360°全景高清互動(VR影像展示)讓觀眾在展館中感受千里之外的南海之美。
南海是中國四大海區(qū)中最大、最深、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海區(qū),在廣袤海域中散布著眾多島、礁、灘、沙。《南海自然生態(tài)陳列》利用光、影、聲等展示手段,結合觸控、虛擬現實等展示技術,以“南海記憶”“南?;▓@”“南海寶藏”“南海風云”“保護南?!睘橹黝},通過海洋生物標本、陸地生物標本、礦物與活體海洋生物等動靜結合的展示內容,全面、集中地展示了南海自然生態(tài)、生物與資源的多樣性。近300種海洋魚類與海洋哺乳類,200余種貝類與螺類,50余種珊瑚,40余種蝦類與蟹類,100余種鳥類,26種兩棲爬行類,39種蕨類與被子植物,17種礦物與化石,將為您鋪開一幅廣袤、深邃與富饒的南海畫卷。西沙華光礁I號沉船,于1996年發(fā)現,1998-1999年試掘,2007-2008年正式發(fā)掘,出水文物逾萬余件,以陶瓷器為主,另有鐵器、木質船板以及少量銅器殘片。展覽以華光礁Ⅰ號沉船為核心,立足于沉船本身,通過數萬件出水文物和沉船結構剖析展示,對沉船的發(fā)現、出水、船體、船貨等信息進行全面釋讀,面向南海、以小透大,見證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帆檣鱗集、梯航萬國的恢弘歷史,凸顯了南海在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歷史地位。04 探海尋蹤——中國水下考古與南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“南海Ⅰ號”“華光礁Ⅰ號”“南澳Ⅰ號”
20世紀80年代,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中國沿海地區(qū)開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。90年代國家文物部門組織實施西沙群島文物普查和水下考古調查,發(fā)現一批古代沉船遺址和水下文化遺存,出水了大量陶瓷器、歷代銅錢及石雕制品等遺物。21世紀初,在南海海域對宋代“南海Ⅰ號”“華光礁Ⅰ號”和明代“南澳Ⅰ號”等沉船開展水下考古發(fā)掘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,出水了十分豐富的文物,取得了重大成果。本次展覽重點展示了中國水下考古發(fā)展歷程及在南海海域的主要水下考古成果。
龍泉青瓷作為該館海上絲綢之路系列展覽的第一篇章的主題,通過龍泉窯分布與特征分析、出水與出土龍泉瓷器對比、龍泉瓷器經由海上絲綢之路行銷東南亞和東亞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等內容展示,以“青瓷出龍泉”“青瓷行萬里”“青瓷傳古今”三個部分,再現大航海時代下龍泉窯瓷器的海上萬里航行之路。此次展覽名為“龍行萬里”,此“龍”既指代龍泉青瓷,也反映了中華文明這條中國巨龍在大航海時代,四海遨游,龍行萬里。建設中國(海南)南海博物館是海南省委省政府積極響應國家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的重要舉措。該館是旨在展示南海人文歷史和自然生態(tài),保護南海文化遺產,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(qū)文化交流的綜合性博物館。今后,該館也將繼續(xù)圍繞建館初心,積極和國內外文博單位交流合作,構建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”文化交流平臺,不斷推出海上絲綢之路系列展覽,為公眾呈現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經貿交往和文化交流,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(qū)文化交流,助力“一帶一路”建設。